返回 顶部

21世纪经济报道:养老机构如何度过特殊时期?继续闭环管理 尽快完成疫苗接种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2-12-23
字号: [小] [大]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2-12-23

        12月7日,随着“新十条”规定的出台,老年人和医护人员成为被保护的重要人群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养老床位数共计488.2万张,2021年我国养老床位数共计503.6万张,同比增长3.5%,这意味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群体数量已将近500多万

  国内的养老机构覆盖各大城市以及乡村,目前共有4万多家。养老机构里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属于密集型接触,一人感染之后便会引发连锁性反应,整个护理团队以及管理团队都会面临疫情防控的压力以及风险。如何确保养老机构更好地度过疫情寒冬,成为当下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考验之一。

  管理模式仍需环环紧扣

  浙江某高端养老院院长吴先生(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各地民政部门都在号召养老机构进行封闭管理。“我们养老院封闭管理一年多了。虽然封闭管理并不会从根本上切断与外界的联系,阻止疫情的发生,但能有效避开放开后的第一轮疫情,也能争取更多的时间为养老院老年人进行疫苗接种。”吴先生说。

  在12月18日上午开展的上海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培训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我们多次呼吁要对养老院进行逆向保护,原因在于需要将养老院里的老年人群保护好,等到整个社会建立了非常好的免疫屏障时,再慢慢将养老院打开。这也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

  在做到了有效的闭环管理之余,许多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却在悄然减少。

  12月18日,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发布了《新冠疫情对我国养老机构的影响调研报告》。报告指出,疫情期间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受到资金和人力资源两方面的考验。民政部的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养老院平均1个护工服务10位老人。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表示,各地养老机构良莠不齐的情况普遍存在。而在封闭状态下,防疫要求增加了工作量,员工却在持续流失,养老机构压力骤增,管理质量下降难以避免。

  一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护工正常情况下需要全天待命,没有疫情的时候干一天算一天,疫情来了之后,封闭的管理模式要求许多护工在春节期间都不能回家,所以愿意做护工的人减少了。剩下的护工需要照顾比以往数量更多的老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认为,要尽一切可能让老人不要离开其熟悉的环境和人。常年生活在养老院的老人对环境有高度依赖,而改变环境本身就可能带来不好的预后。钟鸣建议,依赖高强度护理且有新冠重症的老人,在转去定点医院后,如果有可能,尽量带着熟悉老人情况的护工一起去。这些护工熟知老人的脆弱点,轻易更换护工可能会因护理问题导致老人原有基础病加重。

  对于部分高龄老人以及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由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受限,在出现不适症状之后很难及时表达自己的情况。对此,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表示,对于老年人群而言,新冠病毒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病具有隐匿性。养老机构的护理员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状态,比如基础体温是多少,因为老年人如果感知能力不好,可能难以自述发热。所以当出现上述不适症状时,要进行体温监测。另外,出现没有原因的心率增快或者呼吸频率增快,也可能是感染的信号。

  优先解决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

  中国著名人口学家、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冠疫情造成感染重症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疫情管控措施调整后,医疗公共卫生系统产生挤压是肯定的,希望相关部门对于老年人以及养老院的老人出台更精准的对应措施。养老院自身也可以采取倾斜性应对方法。”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王培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解决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建议医院对老龄人、儿童开通新冠感染绿色通道。

  王培刚还表示,各地要做好医疗物质的应急保障工作,诊疗机构应该应开尽开。过去的核酸检测点可以改为感冒发药和临时感冒诊断点,一些方舱医院也可改为临时医院。同时ICU等紧急设备要尽快提前准备好,避免因医疗资源紧缺而引发其他问题。另外,相关部门也可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比如每个社区甚至独栋楼都有家庭医生。下一步,家庭医生要开始承担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发挥小病诊疗的功能。

  “争取能让家庭医生制度发挥大作用,做到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王培刚说。

  《新冠疫情对我国养老机构的影响调研报告》指出,内设医疗机构、100米附近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有效保证养老院日常就医和配药供给。采取医养结合模式能有效缓解养老机构就医配药难题,为老年人保障基础的医疗服务,下一步可推动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合作。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目前很多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也有一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有相应的联系。要对感染的老人进行评估,比如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的,可以安置在养老机构内进行观察和对症治疗。如果病情比较重的,或者是基础性疾病加重的,要及时送到医院救治。

  在医疗物资方面,钟鸣表示还需要准备一些简单的监测仪,能监测血压、心率和心电。“真正需要使用呼吸机,还是要在医院,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正确使用呼吸机会增加死亡率。推荐大家买血氧仪,但是不提倡买制氧机。”

  老年人做好疫苗接种仍有必要

  张文宏表示,“对于社区和基层的医生来讲,要对这老年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控,一旦血氧饱和度的数值低于93%(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我们就认为他存在比较重的低氧血症,要第一时间和上级医院的医生商量对策,或者进行转诊。”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彭劼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养老机构的防护对于疫情来说至关重要,先抢占时间窗口提前打疫苗是非常有必要的。

  截至11月28日,根据卫健委的公开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90.68%和86.42%。80岁以上老年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80岁以上人口的76.6%、65.8%

  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的《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落实老年人养老院、干休所、疗养院、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人健身娱乐场所等重点场所的老年人接种工作,包括设立临时接种点、使用流动接种车、开设老年人接种专场和开通老年人接种绿色通道等。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2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3%,独居老年人数超过30万。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强调,“不管是独居,还是跟家里人一起居住,只要是老年人没有完成疫苗接种的,我们还是建议尽快去完成接种,包括完成全程接种,完成加强免疫的接种。”

  如果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在前期处于急性发作期,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以后处在稳定期,对这些人经过再次评估之后许可的话,就可以进行接种。假如他们进入疾病的稳定期或者特殊的治疗状况结束了,符合条件之后还是建议尽快接种疫苗。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