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地评线】城市更新,脚步可以“慢”一点

来源:新华报业网 发布时间:2023-11-30
字号: [小] [大]   
来源:新华报业网 时间:2023-11-30

百年颐和路,万国风华录。作为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备受关注。但相比于其他地区,颐和路的进展始终“慢条斯理”,“七年一条街,两年一栋楼”,让人望眼欲穿。最近,颐和路十三片区终于有了动静,江苏路20号建筑对外开放试运营,迅速引发“city walk”打卡热潮。

颐和路更新改造怎么这么“慢”?深入了解就会发现,所谓“慢”不是磨洋工、拖进度,而是精雕琢、重品质,是“宁可慢、不可乱”的审慎、渐进和务实。颐和路作为南京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之一,其一拆一建、一砖一瓦、一管一线,影响的不仅是一个街区,更关乎整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美学。再者,颐和路的建筑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迁,遵从“修旧如旧”原则,将一栋栋建筑恢复到本来面目,并非易事。同时,在保护历史建筑原始风貌基础上,如何做好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又是一道难题。保持历史耐心、尊重科学规律、审慎充分论证,自然就会“慢”一点。

城市更新,要快还是慢?人们期待城市能够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城市更新进一步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但城市更新本身是一个不宜“快”的课题。一些城市习惯“大干快上”,萝卜快了不洗泥,大笔一挥建了、又大笔一挥拆了,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后遗症。一些城市追求“立竿见影”,推土机推倒了所有的老房子,挖掘机挖开了所有的老马路,城市面貌倒是“日新月异”了,可城市的底蕴和人文气息也被破坏了。一些城市重视“门面效应”,机场大道绵延几十公里,双向8车道甚至10车道,而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数目寥寥,城内堵车问题依然难解。这些都警醒我们,城市更新不能急功近利、一味图“快”,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反倒会走弯路,欲速则不达。

城市更新,脚步可以“慢”一点。眼下,城市的发展从外延的扩张转向内涵式增长,城市更新也到了一个微改造、轻介入、慢节奏的“慢时代”。对于人口密度大、功能承载多、环境容量小的老城区,如何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是新要求、新期待。在从大到小、从快到慢、从粗到细的过程中,城市更新理念也应不断“更新”。今天的城市更新考验的绝不是拆了重建的魄力,而是统筹一系列复杂关系的能力——人往哪去、钱从哪来?什么将被舍弃、什么能被保留?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城市发展如何与居民生活有机融合?如何在空间腾挪中提升整体价值?诸如此类,都需要系统思考、审慎权衡,需要“慢”的智慧。

“慢”,本质上是“细”,是“精”。精雕细琢、密针细缕,才能“雕”出城市气质、“绣”出城市品味。有的城市只重修缮建筑本体,忽视保护文化内涵,古建保护和文化复原“有形而无魂”;有的历史街区在改造中过于商业化,网红店铺、文创产品比比皆是,文物古建“面目全非”;有的生活街区看起来很整洁、很统一、很现代,但缺乏生活气息,居民未必感到幸福。城市是个有机生命体,既要“根深”也要“叶茂”,只“慢”不“精”,就会渐渐失去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并点赞过的苏州平江街区,历经2500多年风雨变迁,今天平江九巷的卫星影像图,和南宋《平江图》上的街巷完全吻合,有些桥名和巷名沿用至今。古城旧街今犹在,变化的唯有如织的行人。这种“慢”,历经时间的淬炼,更能彰显文化的底色。品味这种“慢”哲学,习得这种“慢”智慧,用心下足“绣花”功夫,才能以有机更新再创城市生命力,交出一份人文经济学的优秀“作业”。

(陈立民)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