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重庆瞭望:老年食堂如何长久办下去?

来源:重庆瞭望 发布时间:2024-06-05
字号: [小] [大]   
来源:重庆瞭望 时间:2024-06-05

能吃上暖心、热乎的一日三餐,是不少老年人的“刚需”。

4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他走进社区食堂,同正在就餐的群众亲切交流,鼓励社区食堂实现可持续发展。

前不久,全市深入推进“渝悦养老”行动暨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机制改革启动会举行。到2026年,全市“一刻钟城市老年助餐服务圈”基本形成,农村助餐服务范围持续扩大。

如果要划重点,“可持续”是一个关键词。

这几年,全国多地出现“老年食堂热”。在保障公益性、共享性的基础上,老年食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

要找到答案,没有固定的模板可以直接套用,但一定有多元的途径值得探索。


老年食堂,要“面子”更要“里子”。不能破除自身“造血”功能弱这个痛点,就无法让服务可获得、价格可负担、发展可持续成为现实。

重庆在去年印发了《推进老年食堂建设实施方案》。截至今年4月,全市社区老年食堂等助餐服务设施达到1578个,其中社区老年食堂1161个、助餐点417个,共惠及老年人近180万人次。

其中,有一个数据值得留意:85%以上已达到盈亏平衡。

老年食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较为丰富的菜品,相对便宜的价格,就近的用餐地点,让老年食堂颇受欢迎;另一方面,过度依赖财政补贴,自身盈利能力弱等因素,又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

不难发现,那些“一阵风”式推进的老年食堂,大多重复着以下这种模式:开业时轰轰烈烈,能迅速“收割”一波流量;中期发展时,要么无法及时更新菜品、改善服务,要么只会一味伸手要政策、要补贴,难以培育起内生动力;到最后,只会是落寞关张、黯然离场。

老年食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市场、社会的权责边界要清晰。其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条:公益性与盈利性怎样平衡?

老年食堂的本质是给老人提供多样化就餐服务的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政府适当给予补贴,市场经营主体适度追求利润,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如何求取三者间的最大公约数。

老年食堂能“造血”、善“造血”,是破题的关键一招。拿重庆的“网红”食堂——江北区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老年食堂来说,其打造的“社区食堂+”模式,就有效地破解了这个难题。

2021年,街道和社区引进了集面馆、食堂、培训于一体的餐饮企业,以“民办公助”模式共同开办老年食堂。许多餐食售价不到市场价的一半,困难老年人每人每年可以节省几千元。企业则通过“社区食堂+就业”“社区食堂+学堂”等“+”的板块来实现盈利,反哺社区食堂,实现良性循环。

让老年人享受幸福“食”光,别忘了补齐远郊、农村等老年助餐服务的短板。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老年食堂的现实意义,让普惠的阳光照向农村高龄、孤寡、空巢、失独等老年群体。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1%。早在2022年,民政部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过70%。

为了解决农村老年人“吃饭难”这件“舌尖上的小事”,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都在努力。比如,去年10月,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就提出要加强农村地区老年助餐服务。重庆也在持续扩大农村助餐的服务范围,努力让老年人有更多获得感。

不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仍然很大。有的地方投入大量的资金,食堂的产品与服务供给却与农村现实脱节,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有的地方甚至将农村食堂做成“仅供摆拍”的“形象工程”,拿来应付上级检查。

此外,农村老年食堂还普遍面临运行经费短缺,仅仅依靠集体经济“输血”并不现实。大部分老年人仍然比较节俭,他们勤劳俭省了一辈子,一份低至10元以下的餐食,还是会有人舍不得。在城市里相对容易实现的上门送餐、定制配餐等服务,要在农村地区推广实行,有不小的难度。

用一餐热饭温暖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晚年,既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为农村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考题。

拿丰都县来说,截至今年1月,该县30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建成并运营各类特色老年幸福食堂350个,辐射老年群体9万余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老年食堂全覆盖。

在武平镇坝周村,老人在新农人开办的产业园里干活,中午就近在老年食堂就餐,老人有事做、有钱挣、有饭吃;在龙孔镇楠竹村,院落食堂创新“以物换餐、以劳换餐”等灵活就餐模式,减少老年人用餐现金支出……只要用心“答题”,总会交出一份令群众满意的答卷。

空间有限,发展无限。食堂这个“螺蛳壳”里,也能做出“大道场”。可借力融合发展,打造出一批群众认可度高,社会资本相继涌入的微利可持续的老年食堂。

食堂不再局限于一个“吃饭”的地方。重庆已启动的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机制改革就提出,在老年食堂满足用餐需求之余,可促进餐饮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探索社区居家“一站式”养老服务解决方案,通过增加其他收入反哺助餐服务。

对外跨界,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老年食堂作为养老服务中的一环,它的公益属性,注定了运营方不能赚快钱、赚大钱。可统筹利用相关资源,促进老年食堂与医疗、家政、文旅等领域的互动,建立市场化、可盈利的商业模式。

以乡村地区为例,要支持有条件的村集体利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及闲置资源兴办老年食堂,并结合本地实际,打通老年食堂、村集体、特色产业之间的“任督二脉”,真正形成多方联动的良性互动。

对内兼容,给老年人找搭子,老年食堂也可以“年轻态”。新形势下,老年食堂也应积极转变运营观念。在非就餐时间,可开展“食堂+培训讲座”“食堂+夜校”“食堂+亲子活动”等文体娱乐、社交活动,丰富食堂的社交属性。

你看,民主村社区食堂全天免费供应茶水,已经成为社区老年居民的休闲客厅。除了这些,不定期举办公益讲座,免费提供小儿托管场地等,更让一间普通的食堂焕发出全新活力。

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耐得住寂寞,也要有一颗成为“网红”的心。老年食堂并非生硬地嵌入城乡社区,它也可以是“网红”,聚拢老年人、年轻人这两拨年龄悬殊的群体,成为社区赋能的重要载体。

市民和游客或许是为了食堂而来,但是城市更新总能带给他们一餐饭之外,更丰富的体验。正如重庆当下所做的那样,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建设与盘活闲置资产有效衔接,重点依托闲置国有资产、存量商业和社区用房开办群众身边的社区老年食堂。便利可及的服务背后,映射出一座城市向上生长的决心。

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民生工程。烟火气和人情味有时候很简单,它就藏在老年食堂的一菜一饭、一瓢一饮之中。

暖胃更暖心,这是老年食堂创建的初心,也应成为它不变的归途。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