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完善“养老通”(官方版),打造“数字养老太空舱”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2-12-06
字号: [小] [大]   
来源:光明网 时间:2022-12-06

  作者:徐怀好(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 副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面对我国老龄化进程急遽加快,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渐成型,多元化养老服务诉求进一步释放,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数字化转型为推动养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发展数字养老是实现传统养老模式转型的必由之路

  我国未富先老、空巢化、少子化等问题逐渐凸显,传统养老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亟需向数字养老升级。

  展望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率先搭建了数字养老体系:

        ①.美国为促进数字养老发展,开展老龄化与科技增效互促项目。构建一个老龄化和科技的综合性数据库,围绕老年人需求、偏好和生理特征,使科技更好地为老龄化服务。

        ②.日本数字养老服务基于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在老年人群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设完善而细致的公共服务,数字服务的出现更多是从细节处着眼,来帮助现有的服务体系进行更细致入微的体验改善。

        ③.英国在推动老龄科技研发应用的同时,加强了对新型养老技术的行业监管,授权或设置相应的监管机构,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服务资格认证。

  我国的数字养老从2012年开始萌芽,国家老龄办提出“智能化养老”理念;2014年进入探索期,民政部在全国7家养老机构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工作;2016年进入发展期,民政、工信、卫健三部委联合召开信息技术和健康养老融合发展论坛;2017年,国家出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年进入推广期,由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开发的“养老通”(官方版)手机查询小程序,在北京、海南等省市逐步开通,作为国内首个官方开发运营的养老机构查询平台,对完善养老服务查询、加强行业监管、调动社会参与养老服务以及促进养老院自身宣传推广发挥积极作用;2021年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联合提出“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22年,民政部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数字民政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并有机衔接《“十四五”民政信息化发展规划》,对进一步推动民政数字化转型作出系统部署。数字养老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国内部分城市已率先探索“互联网+智慧社区”数字养老模式:

        ①.上海开展全市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随申办”,在市民学习中心、街道社会康养综合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多个场所上线沉浸式“老年智学手机仿真教学系统”,帮助更多老年人走出数字学习困境,拥抱数字生活。

        ②.深圳建成以街道长者服务中心、社区长者服务站、小区长者服务点辐射家庭的“一中心多站点”四级服务网络,实现家庭适老、社区养老、社会助老、康养医养融合的数字养老服务链。

        ③.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下,浙江省涌现了许多既具有创新性又接地气的养老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如杭州市的一键直通民生在线,“移动卫士”看护医疗数字社区、绍兴市社会福利院的“四联四进”数字化养老院、台州市的“老省心”综合监管、舟山市福惠海岛百姓的“幸福驿家”、衢州江山市的山区共富“养老好管家”等。

        ④.苏州智慧科技养老生活体验馆对原有相对传统、滞后、闲置的民生综合服务中心进行全方位的功能重构、集约利用,通过打造数字养老微矩阵,集成网购平台、老年智能设备、适老化产品功能介绍、智慧医养科普、养老服务云管家等数个系统,通过语音识别、功能演示、智能匹配,教导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数字生活。

        ⑤.无锡以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为核心,开启数字化养老新模式:包括“安居守护”为老人在家中配备“数字保安”,后台监测,专业团队24小时值守;“康护到家”整合养老、医疗、康复机构等资源,老人在家中享受机构的专业服务。“E键乐养”实现养老服务信息查询、养老行业动态管理和涉老领域数据的统一集成。

        ⑥.北海搭建城市智慧养老数字平台,将老年人需求、智能养老设施设备、服务等连接起来,构建集居家、社区、机构数据于一体的大数据分析库,建设“数字养老院”,实时了解全市智慧养老布局。

  凭借新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体系的专业性、便利性、可及性和安全性,数字养老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水平,实现精准管理,注入新的动能和温度方面,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养老服务的重要引擎,更为老龄化的养老困境与诸多难题提供了全新的实践思路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展数字养老目前仍存在很多的问题痛点

  随着新科技的广泛应用,我国数字养老进展比较迅速,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数字养老政策标准体系建设、服务适配效能、生态治理能力以及风险控制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数据孤岛”

  当前,各级政府和养老企业都在打造信息平台,但产品质量和技术高低不一,设备接口、数据格式等各不相同,众多产品与系统,碎片化的分散在不同机构,成为一座座数据“孤岛”,造成了相关资源利用率低下、重复建设、信息难以实现共享共用等诸多问题。全国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数字养老行业标准体系,包括产品质量标准、认定标准、服务标准、系统标准、功能标准、接口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等,在准入资质、质量监管、风险预防、纠纷处理等方面缺乏具体的说明和操作标准,制约了数字养老的普及推广。

  (二)“供需错配”

  当前数字养老服务与技术结合度普遍较低,很多数字养老服务仍在数据监测阶段,供需存在错位。数字养老产品在设计初期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求。虽然通过科技赋能后,养老服务能力有所提升,但数字养老服务与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仍存在脱节、不匹配。

  (三)“数字鸿沟”

  疫情期间所暴露出的面向老年人群体的社会治理与服务问题,不少老年人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设备,被“数字生活”关在门外。挂号难,叫车难,支付难、办事难,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社会产生脱节感、失落感。数字助老、让老年人共享数字社会的发展红利,成为社会的重要课题。

  (四)“人才缺口”

  目前养老行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长期面临人才稀缺的局面,尤其缺乏掌握新科技的数字养老复合型人才。当下护理人员总体来说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水平不强,更未经过数字化专业技能培训,从业素养比较低。

  发展数字养老应以老年群体需求为导向,实现积极老龄观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数字养老发展相关要求,以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坚持安全为先、守住底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体系为重点,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化改革、综合施策,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数字赋“治”,在“快”上下功夫 助力养老事业发展更有速度

  发挥民政部“金民工程”全国养老“一张网”统管、大数据分析作用。运用数字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各地各级各类民政养老业务信息系统、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养老服务管理平台,优化流程,深化应用,最终实现涉老数据在全国统一汇聚和管理,建立数字养老信用体系,跨部门互联共享、信息互通、业务协同、适时监管,推动政府精细化治理,提高管理效率。

  完善“养老通”(官方版),打造“数字养老太空舱”。全景实时展示数字养老服务工作整体运行情况,把握全国养老发展态势,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统一标准,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以评估APP,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半径,提升的运营效率,驱动管理和服务创新,最终实现数智赋能养老产业发展。

  (二)数字赋“安”,在“实”上下功夫 助力养老综合监管更有力度

  模块化管理,实现综合监管。“养老通”全国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各级民政部门管理人员建设了监管平台,开辟专门模块,实现养老机构疫情防控、涉老防诈、消防安全自查与检查内容直报。

  可视化连线,实现无接触监管。通过已开通的“数字民政”政务微信轻应用可上传照片、视频、语音等监管信息,所有数据同时接入“一网统管”平台。

  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各级养老平台信息安全和老年人网络信息安全,增强对数字弱势群体的包容性。在医疗、金融等领域,要重视对数字信息弱势老人的数字包容,维护老年人使用现金等传统支付方式的权利。

  (三)数字赋“能”,在“融”上下功夫 助力养老服务更有温度

  开发符合中国文化特点、契合中国老年人需求的产品,激活数字养老市场商机。

  整合医养资源,线上信息与线下服务,实现供需两端对接。链接保险资金与机构服务,实现一体化、便捷化和智能化,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实现“护联网”。可提供紧急呼叫、无线定位、安全监测、家政预约、物业养老、物品代购、费用代缴等24小时服务热线,开通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形成以呼叫中心为龙头、分片管理、统一调度、一呼百应的全覆盖养老服务工作网络。通过远程监控等技术以及便携式体检设备、紧急呼叫监控设备、可穿戴设备等产品深度应用,改善养老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营造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数字养老环境。

  加强老年友好型的媒体设计。新增老年版视图,使页面内容更加符合老年人的视力特征;创建“容错型”互联网交互机制,减缓老年人对于网络参与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发展数字养老产业。加强老年人专属智能终端产品的开发设计,满足老年人所需的“六助一护”(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助急和护理)服务等个性化需求,如帮助出行的智能轮椅、生活层面的智能家居、精神层面的陪伴护理机器人等,高科技智能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可以缓解护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日常护理、康复训练等专业护理服务;为老年人设计专属使用说明书,便于老年人更好地理解操作。

  建设数字包容产品体系。致力于数字产品适老化,打造更加安全、健康、友好、开放的数字产品,更充分地理解老年人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层面的生理变化,降低使用门槛。引导数字产品建立统一的接口标准、安全标准、体验标准,提升整体产品供给能力。

  (四)数字赋“教”,在“优”上下功夫 助力养老服务更有高度

  大力开展数字养老综合培训,全链路打通智慧医养康护教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可组织联合现有的各级老年大学、职业学院,推动“数字养老伙伴”计划,打造“1+N”全国数字养老教育基地,包括AI实训中心和教培点,组织开展“数字助老”中国行系列活动,走进城市、县(区)、街道(镇)、社区(村),为护理人员、老年人等提供“智能技术应用”的科技培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积极推进数字养老,融合“大物移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面向健康养老的数字化平台,加快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管理规范的养老产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保障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同时,以数字赋能驱动养老服务的深层次变革、以数字技术促进服务供需的精准性对接、以数字思维提升老龄社会的韧性治理,通过“平台+产业+社会化”的产业数字化模式,打造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激发养老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的全面繁荣。

来源:光明网

 原标题:大力发展数字养老 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