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当“90后”遇上“90后”,年轻人正涌入老年大学当老师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4-01-20
字号: [小] [大]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时间:2024-01-2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蓉 金檬

儿子送妈妈上老年大学,反复叮嘱“好好上课,要听老师的话”;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背着大书包走进学校,被网友关心“学业是否太重”;课堂上,老师带领一群老年学生做热身运动,动作整齐划一,让人忍俊不禁……

最近,在互联网上,网友们纷纷围观“老同学”,有的还分享起“老爸老妈上学记”。放眼全国各地,不少老年大学近来备受追捧,甚至出现“一座难求”的盛况。去老年大学当老师,也成为不少“90后”的就业新出路,他们直呼这里是“精神乌托邦”,得到满满的治愈。

看似离年轻人还很遥远的老年大学,究竟有什么魅力?为何能够“圈粉无数”?我们的社会又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氛围?

董福顺(左一)和老年大学的学生们。(图源:受访者提供)

老学生们拿出认真劲儿,视频获得超百万点赞

午后阳光和煦,61岁的赵梅用保温杯泡了一杯茶,一阵电话铃催促她急匆匆地出门。

尽管老年大学放了寒假,赵梅也没闲下来,她和同学们自发组成一支乐团,团里有二胡手、琴手,主唱则是她。几乎每天,他们都聚在公园一隅,用颇为专业的架势,为一首首歌曲努力练习。

其余时间,她还会和老年大学的同学在KTV办班级派对,一展歌喉。每每唱到新曲子,赵梅要用手机录下来,求点评:“董老师,我唱得怎么样?”

她口中的董老师,是在江西九江市濂溪区老年大学教声乐课的“90后”老师董福顺。

董福顺 图源:受访者提供

起初,为了方便学员们回家练习,也让老人的子女了解父母的学习情况,董福顺开始拍摄视频。没想到,他将视频发到社交媒体后,却引发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们大量的关注和评论,在网上一下就收获超百万的点赞。

视频中,偌大的教室站满头发花白或佝偻着背的“老学生”,他们跟着老师弹奏的旋律,上下挥舞拳头,身体也跟着左右摆动,动作整齐划一,眼神认真而专注,让人觉得可爱又有趣。

评论区,网友们纷纷调侃:“帮我们家丽芬把帽子摘了,别热着老孩子”“咱奶第一天来上课,没哭吧?”董福顺的回复更有梗:“她和梁志超奶奶上课骂街”“下次来让爷爷把后面同学的假牙还了”……

“评论提到的上课打瞌睡、做小动作、说话等,都是课堂上偶尔会出现的小花絮,老年大学的叔叔阿姨们和小朋友很像,有时会匀一点你杯里的水,有时下课还相约一起上厕所,看到他们这种状态,感觉又回到了曾经上学时的快乐时光。”董福顺说。

董福顺和老年学生们。(图源:受访者提供)

“隔辈亲”双向奔赴,“忘年交”相互学习

爷爷奶奶们为何踏进老年大学?

其实,他们大多带有一个尘封已久的梦想,可能是“大学梦”,也可能是“音乐梦”“舞蹈梦”。

“他们中很多人年轻时不得不为生活奔波,现在终于有时间完成梦想,我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帮他们圆梦,这很有意义。” 董福顺说,很多老年人上课后的精神面貌不一样了,他们不仅忙着上课,还一起参加演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找到了新身份,消解了退休后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从而获得情感满足和精神愉悦。

而另一方面,“不仅是我在帮他们圆梦,他们也是我的心灵导师。”董福顺说。

有时,董福顺遇到烦心事,一进教室,还没开口,“老学生”们就读出了他的心声。“很多叔叔阿姨马上来开解我,给我一些长辈的引导,让我少走一些弯路。”董福顺说。

在老年大学兼职的6年里,董福顺最大的收获就是从老年人身上学到了对待生活、为人处世的豁达自如。

“我有时候做事会有些冲动,还有的时候忙起来就不太爱惜身体,叔叔阿姨们经常说,‘遇到任何事都不要着急,没有什么比开心健康更重要。’”董福顺感叹,“在这样的想法下,我发现日子会越过越好。”

董福顺(图源:受访者提供)

在杭州老干部大学授课近2年,24岁的刘凯祺也悄然发生了不少变化。在“姐姐们”的督促中,她最先改变了不吃早饭的坏习惯。她口中的“姐姐们”,是一群55-69岁的老年舞蹈学员,最大的学生比她年长45岁。

“每次上9点的早课,她们都会关心我有没有吃早饭,给我塞各种零食,热情得让我不敢不吃早饭就来。”刘凯祺说,她们经常给予自己像妈妈辈的关怀,“关心我的结婚大事,给我介绍对象,向我分享她们的人生经验。”

课上2小时,刘凯祺是“姐姐们”在舞蹈世界的领路人;课间20分钟和课后的闲暇时光,“姐姐们”却更像她人生的引路人,“给我各种中肯的建议。”

刘凯祺坦言,过去,自己听不进父母的“唠叨”,觉得两代人有代沟,可“姐姐们”打破了自己对老人的传统印象,“她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会和我聊穿搭,聊美食,了解年轻人流行的东西,我经常会忘记她们的年龄。”

刘凯祺(第一排)和老年学生们。(图源:受访者提供)

“姐姐们”对舞蹈十足的热爱也超乎刘凯祺的想象。“很多人从零基础开始,年纪大记性差,可学习很积极,仍有艺术追求。往往课前一小时就有人到教室练习,课后也有人主动留下加练,有的人一天学习舞蹈的时间达到5小时。”在她们身上,刘凯祺看见了自己想活成的老年模样,“希望我到这个年纪的时候,像她们一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追求。”

29岁的长笛老师孟庆鹏也一次次被老年学生们积极好学的态度所打动。“一到课间休息,大家都会围过来,向我请教各种问题,一起钻研,能感觉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孟庆鹏对班上几位70多岁的学生印象深刻,他们年纪偏大,有时身体不舒服,提前发小作文来请假,言语中满是抱歉和遗憾,让身为老师又是晚辈的孟庆鹏深受触动。

孟庆鹏给老年学生上课。(图源:受访者提供)

在老年大学,年龄的界限正变得模糊起来,孟庆鹏和刘凯祺都更倾向于把自己和这些老年学生的关系定义为“忘年交”。闲暇时,刘凯祺和“姐姐们”偶尔一起外出聚会、旅游,相约去庄园摘水果,去西湖边的茶馆,一起拍美照、录视频。眼下,孟庆鹏也正谋划着,找时间和叔叔阿姨们一起去户外吹长笛。

刚进入寒假的老人们则不约而同地申请提前开课。“昨天,还有人在我的朋友圈留言,‘想你了,想早点开学。’” 刘凯祺笑着说。

老年教育开启“第二青春”

从事老年教育14年,杭州老干部大学校长李辉发现,近些年,尤其是2019年以来,应聘老年大学任课老师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在李辉看来,老年大学之所以吸引年轻老师,是因为这里呈现了理想的教育环境。“从幼儿到小学直到大学,教育总是带有升学或就业等各方面压力,在教学过程中打下很深的烙印,而老年教育没有超出教育本身的目的。学员完全出于兴趣爱好,而这种热爱恰恰对教育有极大的推动力,他们往往更积极主动。”李辉说,这意味着,老师可以纯粹注重于教育本身,让各种教育手段、方式方法有了可以充分释放和施展的空间,双方都能享受教育带给人的愉悦。

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李辉认为,老年教育也非常需要年轻力量。“一方面,‘隔辈亲’是更容易沟通的,老人大多都很喜欢年轻老师。另一方面,年轻人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把自己的青春活力和年轻视野传递给老人,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教育感受。”李辉补充道,相对于历史、文学等,需要阅历和积淀的专业课,声乐、舞蹈、摄影等艺术课更需要年轻老师的活力。

刘凯祺(左五)和老年学生们。(图源:受访者提供)

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度老龄化社会。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9亿人。而未来几年,每年增加的老年人口可能都在1000-1500万人。

“老年教育是夕阳工程、朝阳产业,前景广阔。”李辉说,随着老龄化时代加速到来,老年人增多的同时,退休人员的文化层次也不断提高,文化养老需求必然越来越高。

退休后是“第二青春”的开始。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朱勤说,很多老人年轻时没机会读大学,当他们有稳定的退休待遇,有空余时间,就可以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老年大学圆自己的大学梦。另一方面,退休后,老人的社会网络发生较大变化,如果儿女也不在身边,容易感到孤独。通过参加老年大学加入新团体,就扩大了社交面,这也有利于积极老龄化。

“老年大学是同时满足精神需求和学习需求的一种教育方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谢立黎说,对于老年人而言,老年大学最大的意义在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保持身心健康,也在给老年人提供与时俱进的机会,“老年教育给老人提供了扩展社会网络的平台,使他们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也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化能力,一定程度上促进老年人参与到社会发展中。”

刘凯祺(左三)和老年学生们。(图源:受访者提供)

2024年开年,首场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聚焦老年人群,研究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政策举措。正所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除了基本的生活健康保障,老年人还需要丰富的文体学习、娱乐活动。文件提出,搭建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老年文化团体和演出队伍交流展示等。眼下,多地老年大学人数屡创新高,甚至出现“一课难求”的情况,这也是“夕阳红”愈加朝气蓬勃的证明。

朱勤认为,可以扩大社会力量供给,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进来,提供更加多元的老年教育方式。李辉也期待,未来,联合社区、街道或企业,开办起更多的“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满足他们炽烈的文化消费需要,让精神乐活起来。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