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医养结合机构内床位转换更为规范

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2025-05-09
字号: [小] [大]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25-05-09

开栏的话

医养结合是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的创新模式。随着医养结合顶层设计持续加强,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服务网络逐渐形成,各地推进医养结合向纵深发展,持续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力求实现老年群体拥有健康晚年的共同愿景。健康报从今日起开设“促进医养结合”专栏,展示医养结合服务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这一转变过程。


从今年2月1日起,《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标准》正式施行。《标准》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应当同时具有医疗区和养老区,分别设置医疗床位和养老床位”,并首次提出老年人在两区之间的床位转换标准。近期,记者在多家医养结合机构采访发现,《标准》正成为引导医养结合服务规范化发展的实用工具。

医养结合机构实行分区管理

山东省是老年人口大省,也是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已然成为当地一种较为成熟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在济宁市嘉祥县,金康医护型养老院内嵌于金屯中心卫生院,推行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独立核算的“两院一体”医养结合运行服务模式。

“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年人较难理解医养结合机构。我就给他们打比方:金康医护型养老院相当于金屯中心卫生院的‘养老科’。”金康医护型养老院副院长马红丹常与老年人打交道,三言两语就能化解他们的困惑。

在这家医养结合机构,金屯中心卫生院是医疗区,提供医疗服务,包括疾病诊疗、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金康医护型养老院是养老区,提供生活照料、功能锻炼、健康管理、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服务。

养老区进一步细分为A、B两区,A区收住失能老年人,B区收住半失能老年人。金屯中心卫生院发挥医疗优势,在A、B两区均安排医务人员进行每日巡诊,按照失能等级,医务人员配比、巡诊内容及频次有所差异。

“入住老年人多数病情稳定或进展缓慢,小部分涉及床位转换。”马红丹介绍,如果老年人病情加重,由中度失能进展至重度失能,就从B区转至A区;如果还需医疗干预,就视情况办理住院,从金康医护型养老院转至金屯中心卫生院。

床位转换不是“挪床”那么简单。《标准》指出,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养老区和医疗区的床位转换,需根据老年人急性期、常见疾病状态和老年综合征变化评估情况进行。

“转运安全是首要问题,尤其是对于中重度失能老年人而言。”马红丹举例说,当养老区老年人血压控制不理想,出现异常波动,需转至医疗区作进一步干预时,家属往往流露担忧:换一种降压药行不行?转运中会不会发生意外?

“在配备专业转运团队的基础上,非常需要一份指南来评估床位转换的必要性,新施行的《标准》正发挥着这种作用。”金康医护型养老院主任张秀与3名医生共同负责床位转换前的评估工作,她表示,手握《标准》,进行床位转换时才有章可循,而此前更多是依靠临床经验和主观判断。

有据可依有利于消除矛盾和分歧

有些老年人不愿转去医疗区,误认为是机构随意调整和变相收费;有些老年人不愿转回养老区,认为医疗区更有保障。这些误解怎么消除?

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的永康绿康丽州家园是一家公建民营医养结合机构,其内设康复医院,养老区与医疗区床位数量比例为7∶1。该机构负责人卓雷说,《标准》施行前,部分从养老区转入医疗区的老年人在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仍滞留在医疗区,而长期占用医疗床位会使其他急需医疗干预的老年人无法及时转入。

北京市隆福医院北苑院区(东城区汇晨老年公寓)也曾面临类似的情况。“部分家属担忧,老年人住在养老区,如病情出现变化不能被及时发现,发生压力性损伤、坠积性肺炎等也不能得到妥当处置。有的家属将转回养老区理解为‘降级服务’,对老人转回养老区有抵触。”北京市隆福医院北苑院区康复医学科主任俞春霞说。

当缺乏依据时,床位转换不仅可能引起医患之间的矛盾,还可能造成医疗区与养老区之间的分歧。“即使医疗区认定老年人具备转回养老区的条件,养老区也怕有风险不愿接收。两区之间床位转换不畅,使老年人转入转出有延迟,难以获得高质量照护服务。”卓雷无奈地说。

如今,《标准》清晰列出医疗区与养老区床位相互转换的各项条件。“这相当于给医养结合机构新增一套管理工具,有助于消除这些矛盾和分歧。”卓雷表示,用好《标准》能够确保入住老年人获得更及时的医疗干预,发挥早期预警作用,减少紧急转运的发生;对于医养结合机构而言,医疗区与养老区的针对性、两区之间的联动性均有增强,有助于提升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标准》帮助老年人家庭理解床位转换是为了保障老年人获得安全、高效、系统、连续的专业照护服务,也能缓解他们因床位转换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俞春霞补充道,从她所在的医养结合机构来看,随着床位转换的透明度提升,入住老年人的信任度也提升了。

当然,并非一产生医疗操作,就需进行床位转换。像更换导管、注射胰岛素等常规护理,老年人可选择到医养结合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门诊就诊,或请护士进入养老区提供相应医疗服务,相当于在养老区应用家庭病床模式。

相关服务提供需要“边练边说”

马红丹提到,很多农村老年人对医养结合不够了解。记者采访发现,城市老年人或许对医养结合概念并不陌生,但也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医疗区与养老区功能定位认知模糊。俞春霞认为,这提示医养结合机构管理者,相关服务提供不能停留在“光练不说”的层面,必要的解释说明和充分的医患沟通至关重要。

《标准》提出,医养结合机构需将评估结果告知老年人或其监护人,在征求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后办理床位转换手续。俞春霞说,借此时机,相关工作人员不妨向老年人家属普及医疗区与养老区的服务差异,以及转入转出的必要条件,从而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

“告知内容不仅应说明照护模式的变化,也应讲清结算方式的变化。”卓雷举例说,部分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被收住于养老床位时,可按标准领取养老服务补贴,而他们因病情变化转至医疗床位后,不再享受养老服务补贴,但可享受医保报销。

对此,《标准》起草专家之一、北京老年医院院长禹震认为,医养结合机构应当基于医疗区与养老区分区管理建立信息系统,保障对应区域内的老年人合法合规享受养老服务补贴或医保报销政策,确保医养结合服务规范化发展。

记者采访得知,受限于技术、成本等因素,一些医养结合机构两区信息系统尚未打通。《标准》施行前,老年人进行床位转换,需要重新签订服务协议,手续比较烦琐。

为使床位转换标准执行有力,永康绿康丽州家园正在尝试升级系统。“计划在两区之间实现入住老年人既往病史、检查检验结果、用药记录等信息互联共享。当发生床位转换时,实现相关信息准确切换并及时更新。同时,以这些信息为依据,日常照护也能更全面地回应个体化需求。”卓雷说。


文:健康报记者 赵星月 通讯员 李冰冰

原标题:《医养结合机构内床位转换更为规范》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