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两会国是厅 | 创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事关每个人!

来源:人民论坛网 发布时间:2023-03-03
字号: [小] [大]   
来源:人民论坛网 时间:2023-03-03

两会聚焦  老年友好型社会

        2023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代表委员们对老年议题尤为关注。比如,全国人大代表林青建议,将重阳节设为法定节假日;全国政协委员黄改荣建议,每月给职工放两天陪伴父母假;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建议,将超龄老年就业人员纳入社保等。随着老年相关提案的接连出炉,适老、爱老、敬老的社会环境也在逐步形成。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举措,其本质是推动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如何理解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涵义、本质?一起来看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导穆光宗刊发在《学术前沿》的最新文章。

来源 |《学术前沿》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社会适老化改造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表现在规模大、速度快与老龄化准备之间协调、匹配不足,未富先老、未备先老、高龄少子和孤独终老等多重挑战并存,社会适应老龄化的时间短、经验少、条件欠缺。在此背景下,构建和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乃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适老化时代的到来表明人口老龄化驱动中国悄无声息地发生了人口变化与社会转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7亿人,占总人口18.70%。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届时,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占比也将随之增大。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养老之难是人口大国之难。少子化、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不可回避地需要社会进行适老化改造和发展,最终形成老年友好型社会。

        老年友好型社会就是适老化社会。打造一个体系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老年友好型社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笔者认为,适老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社会要适应人口老龄化驱动下的人口转变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国社会面临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养老负担和压力不断上升的挑战,为此要及时调整社会公共政策的方向与着力点,以适应人口年龄结构快速改变的事实;二是老年人要适应生育少子化、个体老龄化和长寿化以及生命衰老的事实和趋势,其中一些老人可能不得不面临孤独、病苦等的挑战,为此要探索衰老规律特别是抗击衰老的可能路径。

        在宏观上,老年友好型社会是直面人口少子化、老龄化时代的劳动力短缺、养老金支付、长期照料和孝道式微等挑战,并能发展出“有备而老”以应对系统性危机的社会新形态。在微观上,老年友好型社会就是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空巢化、独居化、长寿化和失能化等的挑战,使其享受有保障的、有安全感的生活与有尊严的、有价值感的生命。

        老年友好型社会必须关切不同老年人(如健康老人、活跃老人、患病老人和失能老人等)的状况以及他们的需求,包括系统需求、最低需求和刚性需求,亦或生存性需求、发展性需求和价值性需求,必须把握微观的老年人老化规律以及宏观的人口老龄化规律。具体来看,老年人的日常需求主要包括生理需求、生活需求、照料需求、医疗需求和精神需求,集中体现在老有所安和老有所尊两大方面。罗淳认为,“适老”意指适宜于老年人,即能够顾及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发展诉求。所谓“适老型”社会,就是老年人能够平等参与、不被忽略,没有歧视的社会形态,亦即国家倡导的“老年友好型”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各项优质服务资源向老年人的身边、家边和周边聚集”。林宝认为,社会适老化转型的本质是建设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为此要处理好传统和现代、公平与效率、全面与重点的关系,使老年人既能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又能平等参与社会分配,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无疑,一个具有浓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适老氛围和环境的社会,才是有人情味的、和谐的、宜居以及可持续的老龄社会。

        中国的现代化也是超大规模老年人口的现代化,老年人群与老龄社会的共生共融、共建共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明确提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才能真切释放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友好的价值取向和积极信号。社会适老化就是要让社会转型发展到适合老年人生存发展的新形态,适应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以及和谐老龄化的诉求,使老年人能够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分享发展成果,其本质是要求建设一个共融、共建、共享的,没有老年歧视而有老年尊严的社会。

老年友好型社会要以生活环境的适老化改造为先导

        在居家养老主导的养老模式下,中国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首先面临着居住环境、社区配套设施、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挑战。譬如,老年人活动最频繁的居家空间,目前未能大面积有效匹配无障碍设施;老年人过马路亦有“跑不过绿灯”的担心。

        众所周知,老年人有三怕:怕跌倒摔伤,怕空巢孤独,怕重病失能。老年人起床、洗澡、如厕都怕摔,我国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仍有巨大进步空间。打造适老化家居环境和社区环境,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着力点。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人至少跌倒一次,其中约一半发生在家里。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跌倒是老年人慢性致残的第三大原因。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我国城市有13.5%的老年人在此前近一年中发生过跌倒,其中超过50%的跌倒发生在社区环境和家中。例如,在浙江有近99%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但是,不同于目前浙江省专业的养老机构、老年公寓中基本上都配备了安全扶手、助浴设备等适老化设施,在老年人活动最频繁的居家空间,不适老情况仍然大量存在。

        此外,室外环境的方便和安全性也需要引起关注,如生活在一些旧楼的老年人只有步梯,亟需加装电梯以策安全方便。全国各地社区公共场所适老化设计仍需完善,一些在年轻人看来毫不费力的小台阶、小陡坡,正在成为老年人融入社会的障碍。为了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行方便,亟需积极推进“无障碍社区”建设。总而言之,环境和设施的无障碍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老年人普遍的自理能力缺失和健康功能退化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而后者往往具有内生性、顽固性和不可逆性,更难解决。

        2020年7月,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开始在全国展开。实际上,早在2019年,浙江省已在杭州、嘉兴、温州等地开展困难老人家庭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试点工作;2020年,浙江将“生活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000户”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例如,在卧室床头、马桶两侧装上安全扶手,淋浴间安置助浴椅,地面做防滑处理,等等,看似不大的改变,却让独居老人有了一份安全感。

        自费进行居家适老化环境改造的老年人为数甚少,节俭的习惯性思维和侥幸心理使其忽视了对居家环境风险的预警和自警。因此,有必要面向全社会宣传适老化环境改造的意义和重要性。从政府提高助老公共服务的视角看,未来适老化改造应践行共享福祉原则,逐渐从兜底型向普惠型转变,更好地实现精准服务、有效服务以及普惠服务。适老化改造首先覆盖老年群体,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弱有所扶”原则和“老有所养”追求。

        有学者概括了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四种供给模式:一是公共服务模式。由政府出资,向社会组织或企业购买服务,为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的家庭提供免费的居家适老化改造,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二是社会公益模式。由福彩等公益基金出资,通过向社会组织或企业购买服务,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免费的居家适老化改造。三是家庭购买模式。由家庭根据自身需求和财力,直接向社会组织或企业购买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四是混合模式。由政府牵头,让社会组织或企业就居家适老化改造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包,供老年人家庭自愿选择。

        近年来,各地在社区适老化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方便老人出行,为生活不便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等,但这些举措仍停留在适老化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外近年探索的一些适老化服务、设施和空间的设计值得借鉴。譬如,在新加坡,老年公寓社区除了随处可见扶手、防滑地砖等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无障碍设施,客厅和卫生间靠墙位置设有紧急拉绳,还设置了诸如社区托儿所、购物商超等公共活动空间,无形中促进了各年龄层人群的互动,让老年人不再孤独。不同于软性服务天生具有弹性和张力,一些适老型设施、空间等硬性服务需要提前谋划、预先安排,以避免改造成本的追加,使得适老化改造维持在低成本的水平。

智能化数字时代应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各类挑战逐渐浮现,其中包括老龄化浪潮与数字化进程的激烈碰撞,即相当数量的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为智能化时代的边缘人和困难者。有社会学、人口学方面的研究将19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归为“数字难民”,当80后、90后享受数字化发展带来的便利时,此类人可能正在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抛弃。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面对诸多数字化困境,例如,如何电子支付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何在网上约车、如何在银行自助操作、如何在医院自助挂号,等等。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时代飞速发展,数字社会已然到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设施的“不适老”问题日益显现。譬如,一部分不识字、视力减退的老年人,在支付、看病、出行等移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与普及的领域,手足无措,饱受困扰。这就要求进行社会环境改造以便对老年人更“友好”,让老年人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从而能够更好地安享晚年,享受社会发展的福利。例如,《北京市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从居家生活、社区环境、健康支持、智能应用、交通出行等方面营造老年友好环境,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等出台具体措施,甚至保留一些传统的人工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绿色服务通道,旨在弥合新智能技术给老年人带来的“数字鸿沟”,让老年人有更好的自主生活和社会参与机会,享有健康有尊严的老年生活。

        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后,老年人容易遭遇信息泄露、电信诈骗等“坑老陷阱”。普遍的现象是,长寿化导致老年人难逃衰老的自然规律,身体机能下降,思维反应和肢体行动相对迟缓,思考力、判断力不如年轻人,轻信的心理、病急乱投医、孤独寂寞的心理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陷入各种理财或者养老投资销售陷阱,导致钱财折损。老年人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科学素养较低,对新生事物缺乏了解,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下降,对新技术操作抱有畏惧心理等问题。一些不良商家利用老年人身心弱点,故意炒作“科学”概念,将保健用品冠上诸如“量子”“纳米”“远红外线”等看似高大上的科技名词,夸大功能,骗取信任,兜售高价。

        为了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社会各界应共同全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加强各方面的适老化建设,加大普及宣传理性消费常识,全面推广适老型App,主动拦截不良信息内容,为老年人开辟便捷消费维权通道。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同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社会适老化改造正快速地由实及虚,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空间扩展到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空间。

老年“五赋”: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五大原则

        生命老化和个体增龄(老龄化或者长寿化)紧密相关,生老病死终究是难以对抗的自然规律,老年人难以独立面对。老年人在老年期需要赋志、赋爱、赋能、赋德和赋权的结合,而且每一种赋予皆需自赋和他赋相互结合。

        其一是老年赋志。老年人应该依旧保有志向,唱一曲正气歌,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老年人,恰如曹操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志气,才有正气、骨气、硬气、争气;自信、自爱、自尊、自律、自强的老人才能活出“青春”的、榜样的模样,才能赢得大家由衷的尊敬和爱戴。服老还是不服老终究是一个辩证法,向死而生,精神上要永不服老,行为上则要适应老化规律,就像海明威在名篇《老人与海》中所表达的精神: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被打败。

        个别中包括了一般,下面例子书写了具有非凡勇气、高尚情操并不懈努力的中国人的传奇和中国老人的精神。

        第一位是我国登山家夏伯渝。2018年5月14日,夏伯渝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自1975年首次攀登珠峰以来,夏伯渝在登山的路上已经坚持了43年。第一次登珠峰他把睡袋让给一位藏族同胞,导致自己因冻伤失去双腿。1993年,他罹患癌症,却坚定了登顶珠峰的决心。随后在2014、2015年,他攀登珠峰连续遭遇雪崩、地震和暴风雪。2016年,他攀登珠峰又遭遇极端天气,距离顶峰仅94米时被迫下撤。然而,四度遇阻都没有让夏伯渝放弃梦想,反而使其愈挫愈勇。最终于2018年5月,夏伯渝在69岁高龄以顽强的毅力经过7昼夜的艰苦努力成功登顶珠峰,创造了英雄史诗般的非凡人生。2019年2月19日,夏伯渝荣获“2019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成为继姚明、李娜、刘翔后第四个获得劳伦斯奖的中国人。夏伯渝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珠峰,想要登顶需要永不言败的精神!”塞缪尔·厄尔曼享誉世界的短文《年轻》如是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夏伯渝以自己永不言弃的人生极好地诠释了精神的青春和青春的精神。

        第二位是白方礼老人。白方礼从1987年开始,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近90岁。他蹬三轮近20年,用35万元善款,圆了三百多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白方礼是当之无愧的感动中国人物,是后人崇敬的平民英雄和义老榜样。

        这些榜样老人以自己的卓越精神实践了什么是积极老龄化,什么是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老有所安和老有所尊。他们启迪我们择善而从之,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好事善事,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实现有品质的老龄化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其二是老年赋爱。老年人是需要特别关爱的脆弱人群。当今社会少子化和居住分离、代际区隔、亲人无亲、亲子冲突、代际倾斜、代际剥削等现象越来越多,尤其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失能老人和临终老人越来越缺少亲情之爱。一些老年人总有恐惧不安的心理,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手机的智能化和个体的原子化造成的精神孤独,这是他们情感的短板、心灵的病症。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老年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63%的中国老年人常常会感到孤独,而其中有54%的老年人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会感到孤单。孤独很容易转化为一种“被遗弃感”,继而使老年人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伴随生活空虚感的往往是“老无所用”和“老难所安”的低沉情绪和烦躁不安的消极情绪以及生命无意义的负向心理,负能量积累过多就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随着传统家庭的赡养功能弱化,老年人群体对社交、娱乐、陪伴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强烈,包含医疗陪护、孤独关怀、情感交流等在内的养老服务将成为未来养老诉求。根据调查,我国大陆地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近五成空巢老人,其中近四分之一老人有孤独感。2014年8月至10月,由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组织执行、中国人民大学数据与调查中心具体实施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在全国28个省(区、市)正式开展调查,调查人群为我国大陆地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约有23.8%存在明显认知衰退风险,可能存在患老年痴呆的风险,女性比例是男性的两倍,而受教育水平是影响老年女性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整体社会适应能力逐渐降低,社会价值感逐渐下降。24.78%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其中1.4%的老年人有严重孤独感,独居老人中有严重孤独感的比例高达5.12%。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孤独感越强烈。空巢独居的老年群体渴望亲情之爱、两性之爱、友情之爱、人道之爱。老年人既要自求幸福、自求平安,社会也要弘扬尊老敬贤的传统,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同境界。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的目标与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这都是对老年人的社会关爱与支持。

        其三是老年赋能。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都要以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能力发挥、生命自主、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为前提。扩大老年自理人口、体育人口和活力人口比例是老年赋能的主要任务。精神上不服老,心态保持年轻,身体则要顺应自然规律,避免失能和残疾,抗击疾病,延缓衰老,尽量延长生活能够自理的时间,以减轻养老的护理负担,维护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以及生活质量。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实现“健康老龄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含义主要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将健康老龄化重新定义为:发展和维护老年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发挥的过程;健康老龄化不是没有疾病,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维持生命功能的发挥更为重要。这为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可能性和普遍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老年赋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譬如,要破解老年人对于数字新科技不敢用、不会用、不能用的种种障碍,就需要社会各方的帮助和支持,帮助老年人超越自我局限,克服老年人的能力短板。日本在应对超级老龄化挑战方面,有很多创新经验。其核心原则是并不因智能化的发展就取消传统人工服务,而是在智能化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同时对服务进行适老化改造。其中,善于倾听老年人的意见尤为重要,适老化改造应该让老年人参与,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其四是老年赋德。老年人要不断自觉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要以正确的信仰来导正自己的“身”“口”“意”,摆脱可能的坏人变老、老人变坏等情况。孔子早就说过,老年戒之在得。例如,老年人摔倒在路上无人敢扶的现象时有出现,这无疑是恶果多因。应该说,老年人的慈悲和仁爱是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孝道中推己及人的大爱;现在则有“老吾老以及己之老”的说法,这倡导的是一种新养老观,即低龄老年人既要保持孝亲敬老的传统,也要保持自我养老、独立自理的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老年五福观指出,人生一辈子若能求得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就圆满了。“仁者寿”的说法也彰显了积德行善、自赋其德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生命的两大规律——变化无常和受制因果,在老年期得以集中体现。岁月有乘除,赋德须趁早。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老年人需建立善的正念和信仰。“善终”的概念收缩性很大,既包括了对此生之善的自我肯定和接纳——问心无愧,了无牵挂;也包括了对人生彼岸的光明向往和追求——横出三界,了生脱死。

        其五是老年赋权。2002年,第二界世界老龄化问题大会通过《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老年人有工作权、健康权、参与权和终生机会平等。《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确定的优先事项有:所有老年人享有平等就业机会;所有工作者都能获得社会保护和社会保障;所有老年人享有足够的最低收入保障;保护老年人最大限度的活动能力和加强公众对其生产力和其他贡献的认可以及平等获得保健的机会等。中国应该不断完善和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包括母法和子法,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老年人权益保障体系应体现对老年人长期护理、临终关怀、安宁疗护和尊严死等权利的预期关切和法律规范。社会的适老化既是老年人的需要,亦是老年人的权利。

        毫无疑问,社会的适老化改造与转型发展面临着全面和长远的挑战,任重而道远。社会适老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人居环境、公共环境、居家环境建设缺乏相关的长远规划,未能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要求的变化,应依据情势与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

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是史无前例的系统工程

        老年友好型社会是对积极、健康、和谐、欢乐、有保障、有活力以及有尊严的老龄社会形态的全新创建,涉及家庭、社区乃至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离不开全方位、多层面主体的共同发力。解决好人口大国“一老一少”问题的关键有两点:“少年强则国强”和“老年安则国安”。其中,老有所安包括身心两方面,要消除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和“年龄限制”等负面看法和做法。对老年人活动参与的年龄限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些旅行社不单独接收65岁以上的老年游客;乘坐公交车,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才能免费。

        应树立积极老龄观,特别要焕发老年人的“青春激情”,赋予其“新青年”的含义,构建一个健康、能力和权利本位的、包容创新贯穿全生命周期特别是老年生命历程、不分年龄性别人人共建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和适老化社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不仅是老年价值实现的需要和权利,而且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应唤醒活力老年人沉睡的生命潜能,消除种种老年歧视现象,使老年人继续扮演生产性和价值性的社会角色。“国际老年人年”的口号是建设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提倡社会中“每位享有权利和责任的成员,都能积极发挥作用”。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的弱势积累和养老负担加重是老龄社会面临的艰巨挑战。然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应对也有一种“后发优势”,就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可以汲取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部分经验教训。譬如,低龄、健康老年人将是未来养老服务行业人力资源的重要力量补充,可实现“以少老人养老老人”。以日本为例,日本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从业年龄正在不断提升,2008年至2020年间,日本养老从业人员平均年龄由43.2岁提高到49.4岁,其中,上门护理员由47.7岁提高到54.1岁,看护员工由45.3岁提高到51.8岁。这给我国带来启示,即不应仅把老年人作为被服务的客体,同时也可以将其作为主动提供服务的主体,作为养老服务业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以实现“老有所用”。这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以适度普惠社会福利政策覆盖城乡老年人,使其追求有品质的“享老”生活。中国须持续打造“养老责任共同体”,在老年人能生活自理的康养阶段,树立其自己是“养老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在全生命周期的框架里,则要提倡“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战略高度推进健康中国和健康老龄化建设;在生活不能自理的医养阶段,树立养老服务提供者(家人、志愿者、社区、机构等)是“养老共同责任人”的理念。

        社会适老化本质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从观念到行动、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都要实现适老化转型。老年友好型社会可以从价值、文化、环境、参与、服务、保障等不同维度来诠释和构建。

        其一是价值层面。要充分肯定老年人历史上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同时要看到老年期第三人力资源的潜在价值和多维价值。2.67亿老年人异质性强、差别性大,理应因人制宜、区别对待。老年价值包含了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维度,也包括健康、能力、经验和智慧价值,而且低龄老年人占比超过一半,说明了老年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含金量高。同时,老年负担也包括经济负担、医护负担、疾病负担、照料负担、隔代抚育负担,等等。

        其二是文化层面。老年友好型社会要强调老年人是自己康养的第一责任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共同责任人。同时,大力弘扬孝亲爱老、尊老敬贤的优良传统,巩固血亲孝,拓展仁道孝,实现老有所安、老有所尊。

        其三是环境层面。老年友好型社会应该普遍打造无障碍环境、助老型环境、老年宜居以及老年友好型环境。适老化环境包括设施环境、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和交往环境,还有内容更丰富的包括政策、制度、氛围等在内的社会软环境。应大力倡导和实践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观,实现成功老龄化,继续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体系。

        其四是参与层面。老年群体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我国的“银龄行动”初衷就是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贡献老年人口红利。价值产出性老龄化应该被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目标加以重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老龄化干预措施的共同目标就在于改善老年人个体生命的功能发挥。让老年人能更长时间、更高水平地维持自理能力,减少和降低照料依赖的时间和程度,同时延长产出性社会化的时间,而社会参与恰恰是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连接点。

        其五是服务层面。开展亲老型、助老型暖心精准服务是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环节。老年友好型社会也是服务型社会,要急老人所急、想老人所想,制定应急预案,不断提高为老服务的水准和品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其六是保障层面。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有保障的老龄化是老有所安和老有所尊的基石,中国需要建立与人口老龄化形势相适应的适度普惠型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福利共享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使老年人获得更多经济保障,党中央连续多年根据物价水平提高企业职工退休工资。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成为必然趋势。老龄社会的到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也给生产生活、国计民生带来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是否能够从容迎接老龄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关键在于国家的制度安排与治理能力。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强特殊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规模大、速度快与适老化准备之间协调、匹配不足。社会适老化改造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则是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1月下

原标题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涵义、本质与进路

作者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导穆光宗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