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重启:咨询电话骤增,但承接能力不足
从1月28日复工第一天开始,陈琳为了给父亲寻找一家合适的养老机构,可谓几经周折。
四年前,已经72岁的陈琳父亲就因为摔了一跤导致基本处于半自理状态,加上高血压与冠心病需要定时吃药和控制饮食,为父亲寻找养老院成为一项“不得不面临的任务。”
为了能让父亲安心住进养老院,陈琳可谓使用了各种“手段”。她说,首先需要让父亲转变观念,给他一点点解释入住养老院的好处。其次要综合考虑距离、价格、机构是否有医养结合功能以及已入住老人的评价等。
后来,疫情的到来以及养老机构断断续续的封闭式管理,陈琳的父亲就更加抵触去养老机构,家里人也为此争吵数次。入住养老院的计划就这样被一直搁置。期间陈琳父亲的照护多数时间靠妈妈勉强支持,平日下班后就由夫妻俩护理。即使这样,父亲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当2023年春节复工到来后,父亲的日常护理再次成为家里的重担,同样已经74岁的母亲也经常抱怨护理太累,日常被缠着什么都做不了。于是,寻找养老院计划再次提上日程。每天下班后,陈琳都会逐家咨询周边养老院并做成表格分析对比做初筛,此后再尽量去养老院现场查看环境并打听口碑。她说:“这个过程并不比买房容易。”
像陈琳父亲这样被压制已久的养老需求,近期在全国更多养老机构开始显现出来。
提供养老机等信息查询的平台春座养老网提供给经济观察报的数据显示,近期平台每天的咨询访问量由年前的不到100次涨到了500次以上。北京普乐园爱心养老院院长闫帅也感受到了电话咨询量的骤增,他说:“最近市场的一些反馈,让我们觉得养老产业的黄金期可能真的要来了。”
传统上,每年季节交替和节假日期间相对是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小高峰。而在过去三年,只有所在地区无疫情、养老机构的疫情防控等级由一级防控降低时,才能收住新的老人。
闫帅说:“时隔三年,我们再次在传统入住小高峰感受到了往日的咨询量。通过和家属的沟通,你能发现,疫情让很多人了解到养老院是安全、专业的存在,只是因长期无法探望老人等因素,导致一些老人的养老刚需被暂时抑制。”
在闫帅看来,如果养老机构能尽快恢复到三年前的满负荷运载状态(包括各项基础设备、员工数量),老人入住将会有一个爆发式增长。
与此同时,在采访中,多位养老院机构管理者也反馈,能否将最近骤增的咨询量转化为老人的实际入住,还有很多问题等待着解决。
需求重新热起来
过去三年,入住率下滑成为养老机构的共同难题。跨过2023年农历新年,这样的局面正在改善。
闫帅表示,在疫情放开的基础上,随着年后老人子女开始上班,一些老人的护理需求再次凸显,尤其对于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护理基本离不开人,这时家属便会主动地找到养老机构咨询入住细节。
“在此前各地疫情感染高峰中,养老院基本能做到安全的、有保障地护理老人。养老院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小黑屋、小脏院。疫情期间,虽然很多家属都只能远程视频探视,但是老人的身体、精神状态,家属都可以随时感知到。”闫帅表示。
除了存量的养老需求,丰台区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院长施颖秀介绍,每年随着一些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也会催生新的养老服务。当前养老服务需求大体呈现9064养老格局,即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6%的老人选择社区养老,4%的老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养老。一般失能、半失能、失智以及高龄老人才会更多考虑入住养老机构。
即使只有4%的比例,考虑到全国2.67亿老人基数(截至2021年底),有养老院入住需求的老人数量依旧庞大。2022年9月1日,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人李永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失能、独居、留守等老年群体不断增多,他们既有机构长期照护的刚性需求,又有依托社区居家便捷享受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殷切期待。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广大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在巨大需求之下,在养老机构从业者看来,近期的咨询量能否转换成入住仍有许多障碍。
以北京为例,1月6日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指引》提出,入院人员必须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现场抗原检测阴性结果。机构封闭管理期间,落实入院人员闭环管理,返院(新收住)老年人和返岗(新入职)员工应首先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现场抗原检测阴性结果,并在集中健康观察点或机构内具备隔离条件的隔离区(室)按规定落实健康观察措施,方可闭环入院或在院居住、工作。机构严格封闭管理期间,暂停家属入院探视、接待走访慰问等非紧急必要入院活动。“对于很多老人而言,入住养老院首先需要传统养老观念上的改变;其次,如果长时间被限制在养老院里见不到家人,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也会降低,这也是此前养老机构入住率下滑的重要影响因素。近期咨询量虽增长明显,但在得到专业养老服务和探视限制条件之间,家属和老人也会重新衡量是否要入住养老机构。最终结果是咨询的多,老人真正入住增长数量并不明显。”施颖秀表示。
与此同时,施颖秀表示,如果接下来探视老人等限制条件逐渐减少,入住率也能迎来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施颖秀说,稳健将成为2023年自身机构规模扩张的主题——在养老行业,想回到六七年前民营中小企业快速扩张机构数量的时代比较难,现在行业对于大规模投资还是缺乏足够的信心。但未来如果有公建民营项目,也会去积极参与,因为公建民营项目一般政府免费提供场地,这样风险更小、运营也相对比较稳定。
在2022年9月《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发布后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介绍,这两年养老托育服务行业普遍面临着经营成本上升、人工租金上涨、防疫开支增加等突出问题。2020年全国有20个省份的养老服务机构整体亏损,2021年以来全行业困难进一步加大。
闫帅表示:“经历过去三年的艰难期,我们现在的态度是,抛弃过去所有不好的经历、想法,往前看是一片曙光、期望。我们肯定会迎来慢慢转好的一年。”
短期内的难题
除了等待老人入住限制条件进一步减少,对于养老机构自身而言,仍有一些短期问题等待着解决。
首当其冲的便是养老院的承接能力。闫帅说,在经历了三年较低的入住率后,入住人数的突然上涨,会让很多养老机构有点力不从心——包括消防水电等设施的维护提升、护理员的培训等等,在此前三年都一直被搁置。
近期,闫帅也计划将养老院一栋容纳120张床位的楼进行改造提升,包括床位、灯光、绿化等设施,这也意味着短期内养老机构承载不了大规模的新入住老人。“度过约半年的准备期后,相信那时入住率可能会出现一个比较大的增长。”闫帅表示。
在过去一两年,人才流失也令施颖秀感到担忧。她说,因为封闭式管理,很多护理员工作很繁重、压力比较大,同时还没办法回家照顾自己的家庭,因此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
施颖秀介绍,护理员招聘难是养老行业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新招聘的护理员经过内部培训与一段时间工作后,能留下一半就是很不错的情况。此前三年,护理员的平均工资也在持续上涨,但机构入住率却在下降,这中间的成本上涨也都需要机构管理者去承担。
除了人才流失问题,闫帅表示,解决机构空置率问题也将成为困扰养老行业的中长期难题。
2021年1月,北京市民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共有养老机构544家、床位10.8万张、养老服务商2万多家。但北京的养老机构空置率仍有40%左右,即还有四成床位等待老年人入住,建设速度相对超前。
闫帅表示:“因为地理位置、收费标准等原因,导致一些养老机构空置率较高。但从多年行业经历来看,真正面向普通人的普惠型养老机构入住率还是更高。现在从政策到行业都在提出对普惠养老机构的扶持,但目前何为普惠养老机构却没有明确标准。只有直接扩大真正普惠养老机构的数量,才能让更多的普通人住得起、愿意住养老机构。”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