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
今年86岁的于奶奶家住北京市西城区,是一位独居老人。每年换季时收拾换季衣服这件平常事,对于她来说却是个大难题,去年还因登高爬梯拿衣物而摔了一跤。得知此事后,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的工作人员给于奶奶推荐了一款“换季收纳服务包”,帮她解决了难题。“服务种类很全面,有什么需求都可以找他们,这让我对晚年生活有了信心。”于奶奶说。
我国2亿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建成覆盖全体老年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北京市整合各方资源,致力于创新居家养老模式,亮出了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的“北京方案”。
日前,北京市举办首届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以“让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为主题,发布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工作成果和初步经验。
99%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
论坛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等单位主办。据介绍,目前北京市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有465万,占常住人口的21.3%,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呈加速趋势。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通过调查发现,在北京市,有99%以上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不到1%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由此可见,2008年该市提出的“9064”养老服务模式,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6%老年人社区养老,4%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目前北京市共有备案养老机构571家,床位供给总量11.2万张,共收住老年人4.3万人,入住率38.4%;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仅占全市常住人口的0.92%。全市26.6万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也仅有不到10%选择机构养老。“也就是说,99%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90%以上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介绍说。
把专业养老服务“搬”进家中
基于“99%的老年人在家养老”的实际,2022年10月,北京市民政局组织北京康养集团在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启动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总体思路是“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具体来看,即培育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服务主体;构建就地居家养老服务和异地社区养老服务两种模式;将养老服务供给全面覆盖至不同年龄、不同类别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试点模式支持市场主体以居家失能失智老年人为重点、兼顾各类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构建“管理团队驻街道、信息平台上云端、养老管家包社区、护理人员进家门”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制定普惠养老服务清单,规范居家服务标准,提供管家式综合服务解决方案。
半年来,试点范围内累计签约长期居家照护服务超过100单,同时开展助餐、助医、助洁、助浴等各类服务4000余单。“这相当于在广内街道建设了一家具有100张床位,实现轻资产低成本运营、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的社区‘虚拟养老院’,有效解决了100多个家庭的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问题。”
郭汉桥表示,北京推动市场主体将专业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搬”进老年人家中,积极打造覆盖“床、护、助、餐、医、康”的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居家普惠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全国居家养老服务的难点破解和工作创新提供了“北京方案”。“我们将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将这一模式推广到更多地区。”据悉,2023年底,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将推广至东城区、西城区的全部32个街道,实现核心城区的全覆盖,并在其他区部分街道落地。
鼓励“花发低龄”
帮扶“白发高龄”
养老志愿服务是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京彩时光”养老志愿服务工作指南》,搭建全市统一的“京彩时光”养老志愿服务信息平台,“鼓励‘花发低龄’老年人帮扶‘白发高龄’老年人,让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助力高龄失能老人老有所养。”
《工作指南》明确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解决实施过程中“谁来组织”、“怎么组织”、“谁来参与”、“怎么参与”等问题,还将首次提出养老志愿服务“组织方”的概念,并把养老服务机构作为组织方的骨干力量。“京彩时光”信息平台对注册认证、需求发布、服务提供、时间记录、服务评价等,实施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此外,“北京养老服务网”将于近期上线,届时将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帮助老年人找服务、找机构、找政策,助力养老服务主体找资源、找人才、谋发展,实现养老服务“一网通查”、“一网通办”,养老服务诉求“一网通答”。
原标题:《北京: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